綠電屢遭質疑! 台灣再生能源聯盟籲政府強化透明度、重建社會信任
台灣綠電近年屢屢遭受質疑,像是「烏山頭水庫太陽光電」事件,導致不少民眾對綠能產業產生敵意,也使專業人員的努力屢遭質疑、熱情逐漸消磨,第一線工作者的士氣與信任因此受挫,進而影響國家能源轉型的正當性與社會信任。
28日,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(TRENA)召開記者會發表聯署聲明,表達對近期綠能政策遭遇不實指控的關切。聯盟強調,台灣的能源轉型已取得顯著成效,並呼籲政府加強資訊透明度,建立公開平台,回應社會疑慮。
TRENA秘書長高茹萍指出,這類惡意攻擊,正在造成台灣社會的嚴重內耗,拖慢能源轉型進程,削弱能源安全。她強調,台灣的能源轉型已取得顯著成效,包括正式進入非核家園、能源結構兩次黃金交叉、再生能源占比大幅成長、屋頂太陽光電十倍成長、離岸風電從0到世界第5、綠電價格具競爭力、供電穩定達300天綠燈以上以及空污與碳排顯著下降等。
高茹萍呼籲政府,應加強資訊透明度,建立公開平台回應社會疑慮,同時提出兩項核心訴求,肯定第一線綠能工作者的努力,堅定捍衛能源轉型的正當性,建立全面公開資訊平台,公開政策細節、審查進度,以及轉型帶來的社會與經濟效益。
TRENA提出兩項具體建議,像是期盼政府採納「國家永續發展獎」設立「國家再生能源獎」,表揚在推動再生能源領域中有卓越貢獻的政府單位、企業、民間團體與個人,提升士氣激勵更多正向投入,以及訂定「台灣再生能源日」,鼓勵全民在這一天共同關注再生能源的發展與挑戰,促進社會對能源轉型的理解與支持。
中華民國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商業同業公會常務監事壽明驊表示,近來社會對光電產業出現許多誤解與爭議,這是近年來的普遍現象,也導致部分外資與本土企業轉向日本、菲律賓等地投資,令人憂心。事實上,再生能源並非選項,而是邁向「近零碳排」的必經之路,壽明驊強調,「沒有綠電,就沒有產業」,太陽光電不該被視為全民公敵。
其實,過去九年,台灣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已由 1.9GW 提升至 18.2GW,年發電量成長近三倍,離岸風裝置容量從零跳至全球第五,綠能供應鏈帶動數十萬就業機會與千億產值。這些成果,來自政府與產業、社會共同努力,也印證能源轉型路徑的正當性與必要性。
高茹萍補充,2016年太陽光電啟動後,台灣陸續發展離岸風電,確實曾有廠商調整布局,但目前尚未出現大規模離台潮,多數仍處觀察期。現階段台灣綠電價格已經下降,產業仍在評估台灣整體市場的友善性,TRENA之所以舉辦記者會是要提醒政府,相關企業仍在觀望,需持續改善綠電供應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