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打不罵不威脅,可能嗎?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談教養

從環島共學到全台十三縣市實踐,「不打不罵不威脅」的教養理念,讓一群父母與孩子重新學會溝通與理解,找回教養的溫度。

在少子化與高齡化交錯的台灣,養育子女不只是家庭的選擇,更是社會的試煉。當多數父母仍在傳統威權與現代平等的教養觀之間拉扯,「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」選擇以行動示範另一條路——從不打不罵、不威脅的正向教養,到親子共學的實際操作,邀請家長與孩子共同面對情緒、探索世界。這場練習,不只是育兒方式的轉變,也是一種世代之間的修復與學習。本文專訪「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」領隊楊鎮宇,從他的故事與觀察,看見家庭如何在共學中重建信任,讓教育重新回到「一起成長」的本質。

示意圖。Photo by Allan Mas

2011 年,長年致力於兒童人權的教育工作者張淑惠,與先生郭駿武,帶著 3 歲的孩子花了三個月一起環島旅行、實踐親子教育。2012 年,為了更深度推廣親子共學,他們進一步成立「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」,並偕同許多家長推動各縣市的「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」,鼓勵更多家長與孩子用新的教養方式共學成長。

不只帶著孩子深度參與社會議題、走讀台灣這塊土地;他們也致力於推廣不打罵,不體罰、不威脅的教養方式,在少子化的台灣產生許多迴響與共鳴。Doiiin 邀請到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成員、「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」領隊楊鎮宇分享經歷,育有一子一女的他,分享了自己對於當代台灣育兒環境的觀察,還有自己投入親子共學的成長與反思。

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自 2012 年創立,於全台各縣市成立「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」,透過不同城鄉的親子家庭組成社群、相互支持。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提供。
楊鎮宇與孩子的合影。楊鎮宇提供。

教養的文化衝擊:氣球飛掉了,怎麼辦?

畢業於政大新聞系,楊鎮宇過去曾任媒體記者,現在他偶爾寫作,更多時間擔任「領隊」,一邊養育 11 歲與 9 歲的兒子女兒,一邊跟家長們組織活動、分享教育經驗。

他說,自己對於兒童教養的起心動念,來自大學時在圖書館偶然翻閱到人本教育基金會的《人本教育札記》。「(那本雜誌)談了很多怎麼對待小孩的方法,像是主張不要打罵小孩,我就覺得很新奇。當然也跟我自己成長經驗很不一樣。」後來,他主動申請到人本教育基金會實習,也親眼看過職員怎麼與孩子溝通。

「有一次是我們員工,她的小孩放學後來找她。那天是上班時間,小朋友打開門就開始哭,整個辦公室都聽得到。我當時就很好奇,這個媽媽要怎麼處理?因為再怎麼說,畢竟這裡是辦公室。」

他回憶,「那位媽媽語氣很平穩地在回應一個哭鬧的小孩子。問剛剛怎麼啦,他邊哭邊講,媽媽問、他慢慢講——爸爸騎摩托車載我,我本來手上拿著一個氣球,後來飛掉了——越講聲音越小。她沒有忽略孩子、也沒有大聲斥責,小朋友就可以表達剛剛發生的事情。」

這對楊鎮宇而言,是再次受到文化衝擊。

「因為我自己成長過程不是這樣,甚至到今天,大家看到路上的很多家長也不是這樣。當小孩有情緒,要嘛就是忽略他、不然就大聲斥責他。」這些困惑,讓他後來在研究所選擇撰寫與體罰相關的題目,更轉而進入教育媒體任職。

楊鎮宇於 2023 年出版《剝洋蔥教養法》,分享他一路上的教養心得。楊鎮宇提供。

不打不罵不威脅,怎麼教小孩?

楊鎮宇一路摸著石頭探索,直到成為爸爸,「有了小孩後,我很想這樣對待小孩,不過知道是一回事,實作上還是會有一些地方很挑戰。」2012 年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成立,2015 年他加入,以親身實作尋找解答,一直到現在。他發現,教養不只是父母與孩子的對話,也是父母與上一代的對話。

打罵教育,對台灣大多數成年人而言並不陌生:聊起父母如何「教訓」不乖的孩子、常用的「家法」是哪些、在升學體制下沒考到及格的「體罰」⋯⋯儘管打罵教育看似「有用」,但兒福聯盟指出,對兒童實行體罰,不只會使親子關係疏離,更可能讓孩子相信暴力能解決問題、成年後自我認同感低落、甚至部分會出現心理健康與人際問題。

而當代兒童教育界的「正向教養」(Positive Discipline)概念逐漸興起,不少學者與教育工作者主張,應該去除童年的「獎勵與懲罰」威權制度,透過培養孩子的自信、溝通能力,建立不打罵、不獨裁的教育方式,也是新一代父母常有對自己的期許。

兩個世代的教養觀念如此不同,現代家長想要改變,卻大多像當初的楊鎮宇一樣充滿困惑與不安,「我帶共學團 10 年來,家長問最多的問題就是:『什麼叫做面對情緒?』」他說。

情緒看不到也摸不到,要怎麼描述?許多成年人對自己的情緒都不甚理解,甚至也會在無意間將情緒投射在子女身上,又要怎麼教幼兒?

示意圖。Photo by Ketut Subiyanto

「有小孩以後,在路邊或者是公共場合,我對於大人對待小孩的情境都會比較敏銳。最常聽到的就是:『你再怎麼樣怎麼樣,我們就回家喔?』、『你怎麼樣怎麼樣,我就要生氣了喔?』這是一種威脅。假設孩子當下正在跟別人搶玩具,那其實是表示,他很想要那個東西,可是他還沒學會怎麼跟別人協調。」

問題明明是這個。

「可是那個時候大人如果說的是:『你如果繼續跟人家吵,我就把你帶回家』,他會有兩個影響。第一個是,孩子還是學不會協商;第二個是,他會相信拳頭大的人才有力量。反正無論如何,大人都可以隨時把自己帶走。他就會不相信,那個協調原本是有機會的。」

第三個則是,人天生就有像潮汐一樣的喜怒哀樂,若大人不准孩子生氣,往後孩子可能不敢表達真實想法跟情緒,遇到人際關係難題時自然也容易當機,楊鎮宇說。

教養的「工具箱」:有情緒,沒關係

教育的方式千百種,楊鎮宇將其比喻成一個「工具箱」。

「我們跟家長講,每個人心裡都有個工具箱,最常被拿出來用的叫做『打』跟『罵』。但是其實裡面還有其他的工具可以拿出來用。」他有許多的心法,比如陪著孩子驗證:「透過跟他講話,然後陪他猜想,陪他一起做。『如果怎麼樣,會怎麼樣?我們一起來試試看。』」

他也教給家長幾個容易複誦的口訣,其中一個連成年人都很受用——「有情緒沒關係,了解原因最重要」。

「有時孩子哭鬧,不代表他真的想無理取鬧,他是有理的,只是還不會說、有苦說不出。這時候大人要扮演幫助他們的角色。我們可以陪他把那個心情講出來,而不是讓他被心情推著講出別的話。」

比如,孩子表面上看起來是生氣哭鬧,背後原因可能來自憤怒、挫折、沮喪、忌妒。這些都是更為複雜細膩的情緒,而孩子或許還不會辨識,「他表達心情的詞、或者對心情的解析度還沒有那麼精確。」楊鎮宇說,這時候可以教導孩子另一個做法:「用描述取代評價。」

「當我們常說,這個不好、那個不對,那都是評價。我很常用的另一個口訣就是『用描述取代評價』。比如說他跟手足朋友總是會吵架,玩遊戲喬不攏。」

「『你不乖、你很壞』是兩個小朋友罵對方。可是描述指的是,『我們剛剛說好我玩兩次之後換你玩兩次,為什麼你自己玩了第三次?』這樣描述,大人也比較容易釐清過程,可以協助小孩各自表達。」他說。

要求孩子安靜得像空氣,是不切實際的

而無論用什麼方式,教養孩子都需要時間與空間。這幾年,我們看到許多公共輿論對孩子容忍度愈來愈低,網路社群甚至開始出現「厭童」的氛圍。每隔一陣子,就會出現孩子在飛機上哭鬧踢椅背、在餐廳吵鬧丟東西擾亂附近客人的抱怨貼文,並引來許多不友善言論。

對此,楊鎮宇認為這是網路社群帶來的放大效果,「厭孩的人,我相信哪個年代、哪個地方都有,但比率應該不是太高。 我覺得只是這幾年社群媒體,會把一些比較極端的意見比例稍微放大一點。」而面對那些不友善的意見,他則回應,「小朋友就是這個社會上最弱小、最沒力氣的一群人嘛。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,取決於他們如何對待弱勢的族群。」

「如果我們預設小孩在公共空間裡面就是要安靜像是空氣、或是要像個大人,那是不切實際的預設。他的成長,本來就要有一個歷程去練習社會化,練習忍耐。」若是沒有空間讓小孩走出來,他們又如何社會化,如何理解世界上有各式各樣不同類型的人?

他也特別提到,雖然有些公共空間會標註「這裡歡迎小朋友」,比如專門騰出給小孩遊樂的玩耍空間,或者是「親子友善」餐廳等等。雖然立意良好,但某種程度上,也是在把孩子與「真正的社會」隔絕開來,而非讓孩子與真正地融入社會。

示意圖。近年興起的「親子餐廳」、「親子友善空間」立意良好,但楊鎮宇認為,這並非讓孩子融入社會的完美解方。Photo by Pervane Mustafa)

共學團的意義:不論出身,都能來一起練習

目前,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在學齡前、國小、國高中分別有三種類型的共學團。「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」針對學齡前兒童、「暖暖蛇小學共學」讓國小學生參與、至於國高中生則是「暖暖蛇青少年共學團」,目前已經遍及全台 13 個縣市,累計超過 1200 戶家庭投入共學。主要經費來自於參與的家庭,僅少部分來自外部計畫補助。

暖暖蛇青少年共學團,成員年齡為小六到高中的青少年,圖為大家一起嘗試栽種地瓜。取自暖暖蛇青少年共學團粉絲專頁。

「一般的理解是家長把小孩送去某個學校,支付學費後,那學校會負責所有的事情。可是我們比較像是,大家一起來辦一個學校。共同辦學意思就是,大家有錢出錢、有力出力。也有的家長可能要負責教某一個科系或負責某個項目。」

有些活動,忙起來的不只是大人們,有時孩子們也需要自我組織:比如安排參訪,邀請講者等等。這不只是學理知識,也涉及到交通、金錢、時間、人力的規劃,讓孩子培養從小就能把生活跟學習放在一起思考的習慣。

暖暖蛇青少年共學團於今年(2025)前往北歐的共學之旅。
「風中13味」計畫是一群孩子以市場為學校,花費四年時間採集新竹 13 個鄉鎮的風貌。後續創作出《地瓜打嗝了》繪本,並在募資平台進行集資出版。

「我們是辦教育的團體,目的是希望小孩得到比較大的發展潛力。而且不會因為他的家庭出身背景而受太多的影響。因為以前對共學的想像就是『實驗教育』、『體制外教育』,很多是家庭環境比較好的小孩才有機會體驗。

楊鎮宇說,「可是我們希望,更多普通家庭都有機會有這種選擇。像是不打不罵,以前給人的印象也是,因為可能你家很有餘裕、家長很有知識,才知道怎麼不打不罵養小孩。這點我們也不同意,我們認為,孩子不能選擇出身,但任何的家庭都應該要有機會,只要家長想練習的話,就有一個組織能協助他們練習。」

不打不罵不威脅的教養,是讓親子在日常中共同練習面對情緒;共學的實踐,則是揮別權威式學習,讓親子攜手共創學習的更多可能性。當代父母的苦,在於懷抱著改變上一代僵化教育的渴望開始養育下一代,同時又得承受整體社會少子化、高齡化、育兒私領域化帶來的種種壓力。不過,在這充滿摩擦、看似痛苦的過程,或許也正好是與自己、與父母、與社會開啟更多對話的好機會。

Doiiin 為專注於 ESG 溝通與為議題創造影響力的綜合服務平台,致力於成為企業在永續議題上的重要夥伴。

© 2020 Copyright Doiiin 永續媒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