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第一線特教老師的日常:為了孩子,在制度與現實中努力突圍
師生比過高、鐘點費過低、教學與評鑑制度不一,又要面對外界的眼光。Doiiin 報導,帶大家走進台灣特教老師充滿挑戰的日常。
說到特殊教育,許多人可能依然充滿刻板印象。比如害怕自己的孩子得到這個特殊標籤,又或者是認為,特殊教育是遙遠的特教學校才會需要。但實際上,特殊教育的範圍、學生的型態其實更廣,就是讓一些比較特殊的孩子們,用不一樣的方式學習學術知識,學習理解自己,也是學習融入社會的第一步。
在這篇報導裡,我們將帶領讀者走進特殊教育,採訪特教老師以及協助的學校心理師,看看他們身為特教相關工作者的一天。從老師們的工作在做哪些事情,來看看教學現場的日常是如何?他們遇到的現況與挑戰又有哪些?為了改善教學品質,他們的真實需求,又是否有機會能夠得到改善?
「特教生」不只是「一種」學生
根據《特殊教育法》第三條,特殊教育範圍包含「身心障礙」及「資賦優異」學生。
前者指的是:「因生理或心理之顯著障礙,致需特殊教育和相關特殊教育服務措施之協助者。」可細分成智能障礙、肢體障礙、學習障礙、情緒障礙、自閉症等等。資賦優異也依不同領域有所劃分,比如一般智能、藝術才能、創造能力等等。
新竹縣一所國中的輔導室特教組長黃老師接受採訪時,分享她的觀察。
「目前一般學校的特殊教育身心障礙類學生,最多的類別屬於學習障礙,還有情緒行為障礙,比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、或其他情感性疾患;另外還有自閉症,接著才是一般人刻板印象中的輕度智能障礙。」她說。
一般校園中的行為與情緒問題,則會搭配「三級輔導」制度(*註),第一級最輕微,由輔導室或學務處處理,第二級則由課後個別或集中輔導,如果個案學生嚴重程度到第三級,則會交由校外專業心理或特教服務協助。
高雄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心理師孫楹茹解釋,量級可理解為「孩子需要資源的程度。只需要自己的導師就是一級,需要由學校輔導室之專/兼任輔導教師輔導就是二級,如果連學校資源都不夠,特教服務、輔導諮商中心心理師支持,就是三級。」
(*註)根據《學生輔導法》第4條與教育部相關指引,三級輔導制度為台灣學校輔導工作的基礎架構,依據學生需求區分為普及性、介入性與處遇性三個層次,以提供適切的支持。
台灣第一線特教老師的日常
黃老師任職的學校位於竹北市,鄰近新竹科學園區,算是相對富裕的中型城市,家長對孩子的期待高,學生也在競爭相對強的環境裡有較高的自我期待,因此面對成長歷程的挑戰就更大。她說,自己的工作日程大概是這樣開始的:
「因為我現在還擔任組長工作,授課節數少,行政工作就相對非常多。我現在兼授身心障礙資源班跟資優資源班,並同時要備資源班英文、資優班情意教育兩門課,除此之外還要個案管理學生的行為狀況或是特殊需求、支援全校性的活動等。」
「一天的例子來說,像是今天早自修剛結束情意教育課程,等等 11 點要找學生討論事情、12 點 30 分要監督個案同學的愛校服務、下午 2 點要推薦一個同學參加總統教育獎初選,會有委員來,就要聯繫交通、服務接待,前幾天我也在忙著準備資料。2 點之後,下午還有一節課。」兼顧行政、教學、個別指導的緊湊時間表,是黃老師的每日日常。
「雖然總是忙碌,但多年來擔任特教行政的日子裡,卻是充實且滿足,更深感這個位置的使命,教育局與學校也盡力支持,讓特殊學生也擁有更多展能舞台。」
另一位受訪者,是苗栗縣公館國小巡迴班特教老師陳東甫:「上班其實就跟普通班老師一樣按表操課,但跟普通班老師差異在於特教備課、文書工作、心評施測、評鑑準備、 試題調整等,會相對複雜一些。」
他解釋了「巡迴班」,如前述新竹、高雄,都還算是人口密集區。但部分學校地處偏遠,或者學生人數不夠,因此有了「巡迴班」特教老師的出現。
「本來每個學校都應該設置資源班。問題是,有些學校規模太小,沒辦法單獨成立資源班,就變成有一個巡迴老師,今天到 A 學校去巡迴,那裡有些鑑定出來的特殊生,下一節又到 B 學校去,不同學校輪流跑。」
這也反映了台灣特教老師的現況困境。
誰想當特教老師?實務限制影響從業意願
陳東甫老師表示,對這些巡迴特教老師們而言,通勤成本也是一大問題。
「我比較幸運,主要還是待在公館國小,但有些巡迴老師一次得巡好幾間學校,且六個年段都要教。假設有三間學校要巡,三間學校六個年段都有學生,光是國語課,就有 18 個版本要備課,這根本在實務操作上是天方夜譚。」
孫楹茹心理師有類似觀察。她也負責楠梓區的許多間學校,同時必須跨校處理個案。同時她也提到,目前學校面對老師們無力處理的三級情況,確實能申請到校外資源。但問題是,特教專業團隊心理師的鐘點費額度十分有限。
「所以滿多學校會覺得,好像特教問題是一般老師們可以處理的。」
「作為特教專業團隊心理師,能提供的時數是相當有限的,但孩子們的時間就是只有那麼多,以至於治療談話的過程,常常是蜻蜓點水,只能跟孩子談一下下、又跟導師談一下下,還不一定能有機會跟家長談。家長跟學校也會覺得,我好不容易申請了這個資源,卻一下子就用完了。」
孫楹茹老師表示,自己其實就是一般校園的心理師,但卻因為人力不足,必須支援處理特教孩子的個案。
「我目前就有個特教身分的小朋友個案,程度是有問過要不要申請特教專業團隊心理師協助,家長也已經申請到,但時數太少。考量到對小朋友來說,又要跟陌生人重新建立關係,卻一兩個月就結案,所以最後決定還是交還給我。假如多聘人可以解決,就可以花更多時間在小孩子身上。」
人力不足的背後,也隱含了教學環境的困頓導致就業動機不足。
黃老師說:「像之前新聞報導,有情緒障礙的學生動手打老師,大家光看表面,都會覺得單純是人力不足的問題。但真的要解決,也不能隨便找甲乙丙丁來,即使上面給了足夠的經費員額,但要怎麼找到適任者來面對孩子?」
「以我所處的新竹縣為例,教育局處長官對於特教相當支持,對於經費及人力資源,都能非常及時且到位的提供給學校,但整個大環境就業的問題,卻體現在我們在尋找適合人力的困難上。」
「我有個學生是情緒行為障礙合併自閉症,有時候嚴重起來,會出現不適切的行為。當面試助理人員,要怎麼開口跟他們說,只有 193 元的時薪,卻要他們面對這種不穩定的狀態。他們願意嗎?」
「另一個問題是,必須要花更多成本教導非專業者如何與孩子們相處,加上許多孩子還會認人,雖然信任我,但可能不信任新來的助理老師。」
「今年我很幸運,在開學前尋覓很好的助理老師,能陪著學生緩解焦慮、穩定情緒,學生也進步非常多。」
心理評量專職化,影響教師工作品質
根據各縣市規範不同,特教學生每學年平均需要進行兩次心理評量報告,然而,報告並不是由精神科醫師或者心理師進行,而是交由特教老師進行。
本次受訪者提到,雖然不排斥心理評量工作,也可藉此更了解學生,但有時候數量真的超過負荷,也會對工作品質產生很大影響。
陳東甫老師說:「苗栗這裡的特教師生比大約是 1:8,還算相對合理。老師們做心理評量前,要先取得心評的資格。學習各種測驗工具、魏氏智力測驗、解讀方式等等,並寫成報告。苗栗縣規定報告字數不用太多,但我知道,有其他縣市要求要寫一萬字,師生比又更高。對特教老師來說,做心理評量就是等同六日都沒有時間休息。特教老師們只能用下班或周末時間做完。」
2024 年,新北市每年有 4000 名特教生需要心評報告,僅有取得心評資格的特教老師能夠施測並撰寫報告,按件計酬一件約千元左右,但 2024 年,新北市政府就曾有拖欠心評費用的事情發生。甚至,也有家長不滿心評結果,施壓老師並威脅提告。
黃老師說,「台灣面對的最大挑戰是,各縣市對於各障礙類別心理評量的理解概念不太一樣,不只是寫報告,而是寫完了,老師們也不知道這個診斷是否是符合每個縣市的基準。」
一旦沒有辦法做到心理評量專職化、各縣市標準化,不僅對老師產生極大壓力,影響教學成果,也會讓家長與孩子們產生很多困惑。
陳東甫老師補充:「我們不是真正專業心評人員,所以要接受訓練,那段期間也需要請代課老師。」但放眼整個台灣,畢竟不是每個縣市都有足夠特教背景的老師能代課,可能最後就是退休老師、或者是非專業領域的老師、甚至沒有教師資格者來代課,教學品質也受到影響。
看見特教老師們的真實需求
老師們除了面對沉重的課務壓力、教學現場,和家長、乃至於其他老師們溝通,也是一個問題。
黃老師說:「跟家長相處沒事的時候都很愉快,甚至有時能從家長的回饋得到很大的鼓勵,在這種時候真的會願意繼續付出更多,為了學生爭取更好的權益;但只要碰到一個真的想法比較不理性的家長,就會必須花上很多時間溝通。」
她觀察,家長最害怕的事情,通常都是擔心孩子因為評鑑結果被標籤化。「怎麼想辦法幫助小朋友、又不要讓家長感覺被標籤?很多家長怕小朋友診斷出來就會被霸凌,但我們在現場看到的事情是,其實霸凌不太會真的跟標籤本身連繫在一起。這時候溝通就很重要。」
陳東甫老師補充,也有一些思想比較傳統的普通班老師,即使有上過相關訓練,但在教學現場還是不太容易辨識出特教孩子的需求。
「我舉個例子,比如說有學生是 ADHD。ADHD 最明顯的特徵,就是說日常的生活行為會比較混亂,難以組織和完成任務。有些普通班老師不會意識到這個,而是會單純覺得說他們就是欠修理。一旦普通班老師認知錯誤的時候,他們可能就會跟這個 ADHD 的學生陷入一種惡性的互動循環。普通班老師對特殊生的認知,目前還是很不夠的。」
心理評量的巨大壓力、師生比過高、鐘點費不足、各縣市制度不一、外界的不理解⋯⋯這些問題都需要靠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重新評估,並思考到底是否應該將專業歸還給專業者,並設立全國統一的標準,改善職場環境問題,才能吸引更多就業機會。
孫楹茹老師指出,「我的角色不會定位在真的是幫孩子去解決問題的人,我比較是在好好陪伴他這段時間,讓他跟系統,也就是師長、家庭,建立穩定關係、更親近些。讓他們意識到他的需求。這樣孩子的主動性就會增加。這才是最重要的,對於孩子未來的成長來說,我只是個短暫的過客而已。」
To-Do List
想改善特教老師的處境,提升社會對心理健康與特教議題的理解,是每個人都可以行動的方向。在資訊紛雜、部分媒體報導過度渲染單一事件的環境中,若我們願意主動學習與分享特教知識,以開放、同理的態度看待每一位有特殊需求的孩子,將能協助打破對特教生的標籤與偏見,共同營造更友善、包容的學習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