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益與商業交會,讓孩子成為最大受益者——扣扣老師陳子倢
從小人小學到 Niceday,扣扣老師陳子倢讓教育走出課室,結合商業與公益,為孩子打造一個能安心成長的學習生態圈。
身兼 Niceday 總監、「小人小學」與「女孩聯盟」創辦人的扣扣老師陳子倢,長年以教育行動串連家庭、平台與社會。從親子共學到公益營隊,她始終相信教育應該從家庭出發,回到生活本身。隨著 Niceday 入選 HolonIQ 2025 Taiwan EdTech 50,她看見教育與商業共生的新可能——透過平台整合資源,讓更多家庭與孩子受惠。面對科技化與數據導向的挑戰,陳子倢保有教育的初心,以溫柔力量推動永續學習生態,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課堂外被看見,學會理解自己、擁抱世界。
今年九月,親子體驗預訂平台 Niceday 邁向十二週年。Niceday 的生日禮物,是入選 HolonIQ 2025 Taiwan EdTech 50(*註),產品創新、社會影響力受到肯定。捷報傳來,現任總監陳子倢(扣扣老師)仍同時處理多項工作。身兼「Skids 小人小學」、「GFF 女孩聯盟」創辦人的她,一邊將「小人小學」營隊課程上架 Niceday,一邊持續進行手上多個公益計畫。一路上,陳子倢緊扣兒童與家庭教育的核心,她笑說,像在玩一場拼圖遊戲。
(*註)HolonIQ by QS 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教育科技研究機構,自 2021 年起與台灣政府單位合作,遴選出年度 50 家具創新潛力的台灣 EdTech 公司。
共學潮流下,創造家庭學習場域
陳子倢的事業拼圖,許多思考都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。童年時期父母因忙碌疏於陪伴,她對很多事充滿好奇,同時忿忿不平。高中畢業後,陳子倢透過基金會專案投入家庭陪伴與教育,又時常聽到家長「沒時間陪孩子」的遺憾與無奈。她開始思考,是否有機會創造一個場域,讓父母與孩子能夠一起學習。
這樣的想法約莫在 2015 年萌芽,當時台灣正興起社會企業、翻轉教育的風氣。陳子倢表示,許多共學團、實驗教育機構和修法倡議如雨後春筍,然而談論親子、家庭式學習的人卻依舊是少數。她也感到疑惑,為什麼家庭裡無法提供孩子更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?
陳子倢認為,許多「為什麼」都回到人的價值與存在。孩子作為獨立個體,被形塑的過程必然和家庭有關。若要直面問題,應該從「家庭」討論起。於是,她開始嘗試打造家庭學習場域,以「小人小學」舉辦多個營隊推動「親子化學習」,並逐漸聚焦兒童情緒;往後幾年更在深耕地方過程中,成立推廣健康知識、教導女孩認識身體的「GFF 女孩聯盟」。陳子倢沒有停下腳步,她仍持續思索,然後呢?
這時,即時預訂網站 FunNow 集團來電。2022年,FunNow M&A 親子體驗預訂品牌 Niceday,陳子倢意識到,這不僅是重要的機會,也是她個人生涯的轉折點:「FunNow 擁有的資源和條件,能夠做到以往教育平台做不了的事情。」
與商業碰撞,打造教育永續生態系
「教育的永續,需要靠平台型角色來連結供需。」陳子倢曾排斥商業資源,卻發現若要讓更多孩子受惠,資源和業者投入建構生態是重要的一環。她表示,教育服務不可能每年生出新議題,必須朝向「未來不要再發生舊問題」的方向努力。
若要打造兒童與家庭的學習生態圈,家庭服務的整合則不可或缺。這個概念,早在 10 年前,陳子倢書寫「小人小學」的提案簡報時就出現過,一路以來的生命經驗疊加,讓如此想法逐漸清晰。她時常思考,如何讓課外學習不被教育框架所侷限:「不該只停留在教育本身,而是家庭服務、各種學習介面、不同供應商串連構成,」陳子倢表示,「許多行動最後要回到生活、家庭選擇和整個家庭教育的生態圈裡。」
陳子倢坦言,接下 Niceday 的工作不乏挑戰:「我不是科技背景,但這裡用數據說話。」除了重新定位組織,也必須將親子品牌做更深的推廣。這套營運方式,由平台提供資源和課程,團隊回饋銷售策略、環境師資等細節建議。在貫徹「每個地方都能是教室」理念下,團隊投入大量力氣協助非教育背景的供應商優化內容。陳子倢舉例,曾有業者想推廣飲食教育,團隊便從教育設計開始,協助轉化理念,並在兩年後將課程上架。
陳子倢認為,要讓外界看到銷售之外的面向,重點在把故事說清楚。在與縣市政府專案、公益案、地方創生基金會等,Niceday 的跨域合作結合教育、家庭場景、業者、政府,也逐漸被賦予的重要角色:從即時娛樂平台,逐步建構完整的教育生態系。
其中一項「心之所向公益計畫」,是 FunNow 集團反思能回饋社會的行動。最初 FunNow 希望藉此機會,提供偏鄉弱勢孩子跨縣市參與程式相關的課程;當集團向不同品牌及多元產業供應商提出這項計畫時,獲得正面支持。計畫實行第二年,集團更邀請 Niceday 上多元的課外活動教育業者們響應,包括武術防身、藝術創作、舞蹈與科學益智等。
而當住宿沒有著落時,陳子倢讓學生住進家中,一起煮飯、生活,建構出能讓孩子看見不同可能性的環境。前陣子暑假,陳子倢常需要放下手邊案子,在固定時間接孩子回家。她說,看到孩子的回饋,更明白這件事之於自己的意義。
「平台不只是平台,還有社會責任。要往上下游多走一點,最終受益的是孩子。」陳子倢表示,未來會投入更多心力,讓企業與政府用更智慧的方式給予陪伴。對她而言,這是一場資源轉換的遊戲,關鍵在出發動機。而她的思考核心,一直是如何將資源放到該去的地方,在不斷回應「為什麼」中,嘗試找到讓教育真正永續的做法。
劫富濟貧,在未知裡尋找新的可能
「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」陳子倢總是期許自己,創造教育產業中的更多可能性。
她笑著說非常相信「劫富濟貧」:「該賺錢就好好賺錢,該服務就專心服務,該產出教育內容就努力去做。最終目標是整個產業生態更健康、更穩定、更有競爭力。」
過去,在那位充滿疑問的少女心中,「劫富濟貧」只是理想,往後幾年的長長路途,她不但自己成為了一位母親,也找到了更為明確的做法與策略:「我不知道下一個階段會如何,但一定會在現有基礎上,發展出新的可能。」陳子倢還在拼揍每一片拼圖,希望讓台灣的孩童在課堂外、家庭裡都獲得更完整的資源,慢慢長成獨一無二、自體發光的大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