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熊出沒!日本熊害頻傳破紀錄 氣候變遷、山林開發成主因
日本近日各地相繼傳出熊隻闖入住家、攻擊居民事件,「熊害」問題已成全國性公共安全議題。根據通報資料顯示,自今年4月至10月22日為止,全國遭熊襲擊的死傷人數已超過170人,其中10人不幸喪生,死亡與受傷人數均已超越2023年創下的歷史最高紀錄。
這波熊害事件對地方社區造成嚴重衝擊,受害集中於東北地區,其中秋田縣最為嚴重,單縣即造成44人死傷。像是有民眾清晨外出、傍晚返家或行經山區林蔭小路時遭遇熊隻,甚至有居民在自家庭院、倉庫等地遭攻擊。
地方政府多次發布警報,提醒居民避免進入山區、夜間減少戶外活動,並呼籲務必妥善處理廚餘及農產品,以免吸引熊隻靠近人類聚落。其實,以往人與熊各自擁有生活圈、有明確界線,但現在居民卻不得不提心吊膽過日子。
專家分析指出,熊害升溫的成因與氣候、環境變遷密切相關。日本熊森協會表示,2025年夏季日本平均氣溫創下歷史新高,北日本地區更比往年高出3.4℃,使高山植物與樹種生長受到影響,野生果實歉收,導致熊隻原本仰賴的食物來源難以維持,被迫下山覓食,只能闖入村莊、住宅區尋找食物。
另外,隨著高齡化與人口外流,許多農村地區人口急遽減少,農地荒廢、森林無人管理,使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界線模糊,原本農民長期耕作、採集與巡視能阻隔野生動物,但如今村落空寂,加上棄耕果園和未管理的農地提供食物來源,吸引熊隻接近居民區。
對此,日本環境省與地方自治體加強巡邏,並推動警報系統、設置攝影機與捕捉陷阱,同時加強民眾教育,包括避免在黎明與黃昏時段進出山區、妥善儲存農作物與垃圾、攜帶防熊鈴等措施,防止悲劇持續發生。
隨著冬季臨近,部分熊種可能進入冬眠期,短期風險或許略降,但專家警告,氣候變遷下熊類冬眠模式已出現改變,部分熊不再冬眠或進入冬眠前仍持續覓食,風險不容輕忽。